民国争霸(争奇斗艳:民国时期的“辫子军”)

 人参与 | 时间:2025-11-28 11:03:13

1912年9月15日,辫子军新就任的民国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发布命令:“应即通行各省凡沿用镇、协、争霸争奇标、斗艳队名称之军队,时期查照新订军队名称一律更改,辫子军藉免纷歧。民国民国”开始着手对清朝的争霸争奇军队进行改编和调整。

其实从清末新政开始,斗艳清政府就开始对旧式的时期绿营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改造。1900年,辫子军八国联军侵华,民国民国中国战败,争霸争奇在列强的斗艳逼迫下签订了《辛丑条约》,让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清朝的时期统治已经岌岌可危。第二年,清政府开始推行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措施,试图挽救危局。而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末的新军是一支近代化陆军,他的军队编制和人员的构成是参考了西方军队的制度,更加的精炼、武器装备更加的先进,训练的方法也更加的科学,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教习,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更加难得的是,大部分的新军都剪了辫子,表明了他们接受了新的民主思想教育熏陶,然而到了民国,还有几只留着辫子的新军,时不时的在群雄争霸的民国时期刷一刷他的存在感。

府院之争

1917年,当时的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作为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有是袁世凯的老部下,自然是心高气傲,看不起接任总统之位的黎元洪,两人之间的隔阂已经愈演愈烈。

段祺瑞展现了他作为武夫的一面,段祺瑞把徒有虚名的“大总统”位置让给了黎元洪,自己占了国务院总理的位置。

一个占了法统,一个领了实权,著名的民国“府院之争”(总统府和国务院)由此展开。为了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向德国宣战,两股势力彻底闹掰,被解除了总理职务的段祺瑞,为了壮大声势,他还组织了自己手下的督军将领,组成督军团,联合向黎元洪施压。

l黎元洪和段祺瑞

所谓督军,是袁世凯设立的各省军事首脑的称号,实际上总揽全省军事政治大权,是一省之主,各个都是手握重兵的实力派。这时,张勋和他的辫子军便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复辟的闹剧。

一个老实人的奋斗之路

1917年,此时的张勋已经63岁,戎马半生,成为了安徽督军的他,成为了一个号令一方的军阀,但在他的心里,却依旧还埋藏着对生活在紫禁城中的清室的一份忠心。

张勋1854年10月25日出生于江西奉新,自幼便父母双亡,只有爷爷一个亲人,家里一贫如洗,更没有什么机会接受教育。1860年,他的爷爷也被太平军残部所杀,幼年的张勋被一个好心人所收养。

20岁时,张勋选择了从军,对于没什么文化的大老粗张勋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人生道路,踏实能干的张勋,很快在军队了闯出了自己的名声。

1883年,张勋参加了中法战争很受长官的赏识,得到战争结束,已经是六品管带。很快在甲午战争中,张勋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张勋在东北率1000多名骑兵在大沙岭阻击日军,身先士卒,死战不退,激战三天后成功击退日军的进攻,声名鹊起。“张勋的部队战斗力最强”的说法,开始渐渐流传开来。作战勇敢的张勋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叫袁世凯。

袁世凯

1895年10月,袁世凯组建“新军”,组建北洋新军,想起了张勋,于是将他招至麾下,给了个营长的职位,于是张勋便攀上了袁世凯这颗大树。但是他并不是袁世凯的嫡系,只能算得上是北洋军的支系部队。

1901年的张勋,得到了一个美差,在袁世凯麾下效力五年,他将要去护卫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接驾回京,对于平头老百姓出身的张勋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荣誉。

张勋表现得十分卖力,一路上鞍前马后,照顾得无微不至,晚上亲自为慈禧站岗,给慈禧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此等忠义之举,让慈禧大为感动,所以慈禧也一直对张勋多有奖赏,让张勋受宠若惊,“是年,辛丑条约签订,帝后回鸾,袁世凯委派张勋前往扈驾。张勋忠于职守,对西太后恭谨有加。后以扈驾殷勤,谕令“宿卫端门”。”此后,张勋的升迁路径,又直接与帝室挂钩。因受清室提携,张勋对皇室之情感,非同一般。

1910年,张勋出任总管江防各军职务,会办长江防务事宜。值得注意的是,张勋所领江防营,原为由毅军分化出来、由姜桂题所领的十个营,张勋将这十营江防营扩充到了20个营。共2.5万人左右,1911年,又升任江南提督。等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张勋已经是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在辛亥革命期间,张勋依然固守着自己的信念,与新军在南京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固守南京一个月,面对数倍于己的江浙联军,毫不退缩,最后战败退至苏州。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后,仍然任用张勋,等到1917年府院之争时,张勋已经是安徽督军,驻守徐州。他手下的士兵依旧顶着一根鞭子,张勋也被人称为“辫帅”,这支部队便被称为“辫子军”

辫子军进京

1917年6月,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矛盾激化,在国民大会上双方势力进行了激烈的争斗,忍无可忍的黎元洪下令罢免段祺瑞国务总理的职务,而段则蛰伏天津,策动属下各省脱离黎元洪。事情到了这一步,黎元洪只好电召安徽督军张勋前来调停。

这一举动正中张勋的下怀,打着调停府院矛盾的旗号,开始了自己的计划,张勋在这个时候跑出来调停。黎、段双方都想借助张勋的力量使对方屈服。张勋在徐州连续召开四次会议,被推举为十三省区联合会的“盟主”,一时间,张勋的身价暴涨。张勋有了调停的资本,于是在黎、段之间左右逢源,为其复辟活动积极创造机会。他对黎元洪说愿意助他除去段祺瑞;同时又对段祺瑞表示同意解散国会,推倒总统。张勋对黎、段双方的承诺,都是建立在支持清帝复辟这个前提下的。黎、段两人为了各自的目的,都在不同程度上答应了张勋的要求。这样,张勋复辟的条件就成熟了。

1917年6月30日,得黎元洪电召的张勋率十营共5000名辫子军进京,三天之后,张勋进养心殿向溥仪请安,据后来溥仪回忆,场面十分滑稽。

我坐在宝座上,他跪在我面前磕了头。

“臣张勋跪请圣安……”

他磕完头,我指指旁边一张椅子叫他坐下,他又磕头谢恩,然后坐下了。之后,张勋就开始劝溥仪再次登基:

“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荣,让万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

他念叨完了,我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他夸了我一顿,又把康熙皇帝六岁做皇帝的故事念叨一遍。

在张勋的鼓动和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梁鼎芬和朱益藩等人的张罗下,1917年7月1日,溥仪再次登基,宣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封张勋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被封为忠勇亲王,史称丁巳复辟。随后张勋通电全国,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张勋的“辫子军”

此举一出,天下哗然,张勋收获了大部分人的骂声,除开那一小批的投机分子和清朝遗老。孙中山开始在南方组建军队准备讨伐,黎元洪拒绝接受“一等公”的封爵,而反应迅速的段祺瑞则宣布组建“讨逆军”,讨伐张勋。7月3日在天津马厂誓师,组成讨伐张勋的“讨逆军”,7月4日发布“讨逆檄文”,7月5日直接开到北京附近与“辫子军”交火。

张勋的辫子军仅仅只坚持了一周,在“讨逆军”强大的攻势面前,溃不成军,社会各界也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这种倒行逆施行为的厌恶。《申报》、《晨钟报》纷纷发表反对复辟的文章,南苑航空学校的学员甚至驾驶飞机对溥仪居住的紫禁城进行了空袭,投下了炸弹,打击了张勋等人嚣张的气焰。

这场闹剧,只持续了12天,溥仪只得再次宣布退位,而张勋则躲到了荷兰使馆,之所以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是因为重新上台的段祺瑞也害怕张勋把自己和他的密约捅出去。1918年,代总统冯国璋宣布特赦张勋。

说到底,张勋为了自己心中的“愚忠”,发动了一次冲动的政变,最后倒是成就了段祺瑞“三造共和”的名声,为他人作了嫁衣。

而他赖以成名的辫子军,在他战败之后,也作鸟兽散,一部分被收编,另一部分拿着遣散费回家,曾经赫赫有名的“辫子军”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顶: 69踩: 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