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房产网站

热血儿女(滏西英雄传(一)——一代战将赵海枫(1))

2025-11-28 06:19:359974181

滏西英雄传(前言)

滏阳河出邯郸向东流经永年,热血至曲周转弯向北流去。儿女滏阳河的滏西枫向北是邢台至济南公路,西侧是英雄平汉铁路(京广铁路)。这块差不多呈正方形的传代,南北东西长约30余公里,战将赵海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热血抗日战争时期由冀南三分区所辖的儿女这一区域,被称作滏西地区,滏西枫是英雄军事斗争的一个战略区名称。

滏阳河两岸图滏水之利,传代盛产粮食、战将赵海棉花,热血滏阳河水浇灌的儿女大白菜鲜嫩肥壮,是滏西枫滏阳河沿岸的特产。滏阳河两岸的人民,有着典型的中华民族勤劳、善良、不畏强暴的性格。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践踏了这片热土,人民遭受着强暴的蹂躏。

1938年4月,八路军一二九师组成东进纵队,东出太行,挺进冀南,开展平原游击战争。东依卫河,西靠太行,南临漳河,北抵沙河、南和的冀南区设立了五个分区。永年、鸡泽、南和、沙河一带的滏西地区,是当时延安经过太行山根据地到河北省南部,再去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抗日根据地的一条重要交通道路。日寇为了割断这条红色通道,企图强化占领,是敌我斗争较为残酷的战略要地。

回望抗战时期数不清的热血儿女为保卫这块热土,抛洒热血,英勇作战,我们在踏上新的百年征程中不要忘了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英雄们。(赵金海)

2022年11月

滏西英雄传(一)——一代战将赵海枫(1)

滏西抗战,一个重要人物是赵海枫。整个抗战阶段,赵海枫始终战斗在这块土地上。

1937年日寇占领冀南以后,在滏西周围设立了严密的封锁线。第一条封锁线是西面的平汉铁路,第二条是滏阳河。滏阳河上原来的桥梁大部分拆掉,留下的桥梁建有碉堡,河道里有日军的汽艇巡逻。滏滏阳河包围了滏西的东面和南面,北面是邢台到济南公路,也是碉堡林立,加上西面平汉铁路,四条封锁线像铁桶一样把滏西包围了起来。

1941年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实施“囚笼战术”,滏西地区还有多股土匪盘踞,从太行山通过平汉铁路线上的通道被阻塞。

在滏西地区抗战最困难的时候,冀南分区决定组建滏西支队,由三分区副司令员赵海枫兼任任滏西支队司令员,同时也是滏西地区党的领导核心,代表冀南三地委领导滏西地区的抗日斗争。

赵海枫,河北曲周县娄寨村人。他的父亲赵福祥,是个豪侠好义的人,年轻时为了谋生,常年在外拉“旱脚”。先是推独轮小车,搞点运输小买卖。由于他力气大,推的多,收入逐渐有了盈余,很快置办了一套骡子马车。南北送脚,由几十里发展到几百里,甚至能从邯郸到河南的许昌、信阳。他一路“拉脚”,住店打尖,都成了他交朋友拜弟兄的好机会。这时,正遇上冯玉祥进驻河南,信阳、许昌一带的各色武装群龙无首,公推赵福祥为首领,带着几千人的队伍投靠了冯玉祥。冯玉祥见赵福样为人朴实,就任命他为旅长,他的长子,赵海枫哥哥赵金凯为营长。

1923年,赵海枫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兄长相继战死疆场。悲痛之余,赵海枫的母亲宁氏为避免赵家断了香火,决心让赵海枫求学读书,以后或官或商或农或工,皆无不可,就是不可从军。这一年,赵海枫被送到本村小学读书。

赵海枫自幼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有一次两个学生打架,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全部罚站。赵海枫觉着不公平,便站出来跟老师讲理,直到老师纠正了各打三十板的老做法。

赵海枫的姨夫宁老云,是永年县大阎胡寨村有名的开明士绅,很喜欢赵海枫,又念及海枫没有父亲,他自愿担当起培养赵海枫的责任来。当时的广府城是永年县城的所在地,省立十三中是一所教学质量优异的学校,周边各县很多青少年都到这里求学,赵海枫读完小学后,考入十三中学。

广府城,是明清广平府所在地,十三中的前身是广平府官立中学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元年(1912年)更名为直隶省立第十三中学;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名河北省,遂更名为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

十三中生源主要为原广平府所辖县。主要有永年、邯郸、肥乡、广平、魏县、曲周、鸡泽、邢台广宗县等。从1902年建校到1937年“七七事变”停办,历时35年,共招收学生34个班,毕业肄业学生近2000人。十三中除为冀南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之外,最大的功绩就是传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永年、鸡泽、曲周等七、八个县中共早期党员,几乎全部是十三中学生,这些人抗战时期都是各县的中共主要负责人,建国后多数同志大都担任过省级或厅级领导职务。

通过这所学校,赵海枫认识了1912年出生、年长2岁的永年人韩荫亭,同年出生的鸡泽人田仕周、杨直轩等进步同学。受校内地下共产党员、进步学生的影响,他以同乡、校友的名义,秘密串联,组织成立了“曲周旅永同学同乡会”,相互传阅进步书刊,交流革命思想。1930年夏,十三中学生掀起反对校长贪污的学潮。为更好地凝聚力量,他们解散了同乡会,组织成立学生自治会,赵海枫当选为学生会副主席。在这所古城之中,学生与旧势力的斗争取得胜利,但是,新任校长刘寿凯更加反动,限制学生进步活动,无理对学生宿舍突然搜查。新的斗争开始,学生会发挥了核心作用,创办“十三中双周刊”和壁报、揭露刘寿凯丑恶行径,最终将其赶走。经历斗争的考验,赵海枫加入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两个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十三中学生组成4个宣传队,冲破永年县国民党部的阻挠,在赵海枫等人的带领下,分赴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四县进行抗日宣传活动,革命星火,迅速在冀南大地点燃。

1932年夏,赵海枫从十三中学毕业,当年秋天,年仅19岁的他被中共冀南特委任命为永(年)、曲(周)、鸡(泽)中心县委书记。按照组织安排,他在永年县陈七方村以教书为名开展革命工作,秘密发展党员,1933年建立了陈七方党支部,这里是永年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1935年,冀南地区组织发动了多起农民武装暴动,赵海枫以七个“七方村”为基础,组织“农民研究社”,扩大群众基础,壮大革命力量。1936年,他组织领导了永南秋收起义。冀南武装暴动,因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遭到国民党的镇压,赵海枫也遭到国民政府紧急通缉,他被迫远走北平(今北京),以拉洋车为生,暗中积极寻找党的组织。后辗转山西太原一带寻找党组织,在旋途中遇到邢台市南和县人王朝林等同志,赵海枫考入由中共负责开办、统战性质的太原军政训练班,受训期间,和党接上了组织关系。“七七事变”后,他加入“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参加大小战斗20余次,临阵勇敢,心细果断。不久,被派赴沁州抗日干部学校学习。(未完待续——赵金海)

2022年11月27日

评论列表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