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地图(建筑地图.雅典)

 人参与 | 时间:2025-11-28 11:24:58

以下文章来源于IOZ建筑异想 ,雅典雅典作者曾吴静霆




自从我来到欧洲留学,便有了许多外出旅行与考察的建筑机会,所以便准备重新开始写建筑地图系列的雅典雅典文章。不过近些年来,地图地图各个公众号媒体平台都在发布各式的建筑建筑地图,对于资料的雅典雅典收集与整理已相当完善。回想自己写的地图地图东西 有时在探究的建筑点上并没有那么的齐备,但贵在每个建筑都是建筑自己亲临现场,因而能有更多自己理解与感受,雅典雅典也能让大家看到不同官方标准照的地图地图角度,还能提供一些参观的建筑tips。所以我便想把这个系列的雅典雅典文章叫做“非标准建筑地图”,一半是地图地图地图,另一半则是建筑自己的游记与感受。


六个探访建筑的位置


雅典,因为古希腊的遗迹而闻名,又作为奥运会的发祥地而被一次次地提及,这些光荣的过去,伟大的叙事构成了这座城市在大家记忆中的底色。但另一方面,希腊作为欧盟中让人头疼的经济困难国家,受中东难民冲击最大的区域,其当下并没有那么的辉煌。而我感兴趣的恰是当今的人如何与遗址共生,在古典的城市中存在的现代性。


雅典具有山城感的住区


出发前便有朋友说过,雅典是一个像重庆一样的山地城市,这样的说法显然加大了我对它的期待。而当在实际探访之后,我觉得它是做山城不假,但与重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重庆的高差变化夸张浓烈,道路沿着等高线盘旋的野蛮生长。而雅典的山地更加的温和,起伏的丘陵并没有撕裂城市的格局,网格式的布局让城市的路网还算有迹可循,规律的路网也为山地上行走的人带来了可以远眺的开口与壮观的视野。在柔和的起伏里,卫城,狮山等几个山丘鹤立鸡群,成为了城市里的视觉中心。尤其是卫城所在的奥林匹斯山,如同一座耸立的高塔,全城的多数地方都能仰视其身影,加强了其神圣感。





01 雅典卫城与帕特农神庙



雅典卫城远景


这个建筑或者说“景点”显然过于经典与著名,让我讲不出什么特别的知识点,只能道一句一切都在书里,把书里的东西一五一十的在现场看一遍就是在这里能得到的最大收获。有两个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是雅典卫城的建筑在建成之初并不是纯粹的白色,而是充满了各种彩色的装饰,不同于我们想象中的圣洁,历史的现实可能更加的“媚俗”。另一个是帕特农神庙的屋顶其实是木结构梁支撑的,这点在博物馆的模型上有清晰的展示。


雅典卫城远景


而对我个人来说,有两个特别让我留意到地方,一个是永远处于维修状态是帕特农神庙,多立克柱间的脚手架,隐匿在其中的吊机,这样强烈的传统与现代的对比看起来颇为有趣。另一个便是从全雅典的各个角度去欣赏卫城,高大的奥林匹斯山赋予了卫城强烈的神性,凌驾于全城之上的宏伟建筑给人以不得不顶礼膜拜的气势。或许最佳的旅行方式应该是把卫城之旅放在行程单的最后,当你在雅典的几日里已经充分地酝酿好对卫城这一奇观的崇拜之情后,在最后的一天走上山顶去揭秘这一个属于神灵的城池。


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与塔吊

帕特农神庙的脚手架

伊瑞克提翁神庙


卫城山门


维修脚手架与石墙之间的质感冲突

卫城山门

卫城山门



02 赫淮斯托斯神庙


赫淮斯托斯神庙远景


赫淮斯托斯神庙就在雅典卫城西北侧的山脚下,建于公元前449年,虽远不及帕特农神庙壮观著名,但建于相同的年代同时保存更好的赫淮斯托斯神庙却有不输于帕特农神庙的研究价值。很早就听闻过古希腊神庙中用于矫正透视的设计手法,而当我后期处理这座建筑的正立面照片的时候,这样的手法特征便显得更加明显。


赫淮斯托斯神庙外还有古罗马的集市遗址以及展示古希腊雕塑的阿塔罗斯柱廊。而当我站在遗址公园的大门外,现代的电车从遗迹中窜出,与阿塔罗斯柱廊还有远处的卫城构成了一幅对立又和谐的画面。


赫淮斯托斯神庙正立面

赫淮斯托斯神庙细部

赫淮斯托斯神庙细部

赫淮斯托斯神庙细部

阿塔罗斯柱廊与电车


阿塔罗斯柱廊

,时长00:23

阿塔罗斯柱廊前驶过的电车,远处飞向卫城的飞机




03卫城博物馆


卫城博物馆远景,体量在城市中非常突出


卫城博物馆位于奥林匹斯山南侧的山脚下,由伯纳德屈米设计。在雅典拥挤的老城内,能够建设这样一座巨大体量的博物馆,确实是让人惊叹,其壮观程度绝不输于帕特农神庙本身。这座宏伟博物馆的一个精妙之处在于它建在一个中世纪的遗址上,建筑好像漂浮一般,游客也能走到下面参观遗址的区域,也体现出雅典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处处都有遗址的特点。



在修建之初,卫城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要陈列几乎所有发掘于卫城区域的可动文物,因而在其设计语言上也不断地去延续帕特农神庙的平面构成与建筑元素。为了更好地展示来自神庙发掘的浮雕等文物,最重要的展览空间采用了和神庙相似的平面,然后将浮雕按照原本的相对位置一一对应的陈列在其中。帕特农神庙的平面图也被反复用在了博物馆餐厅的logo,餐巾纸和菜单封面上,似乎要利用一切机会加深游客的印象。透明感,是卫城博物馆带给我的另一个重要的感受,巨大的玻璃幕墙带来了博物馆少有的通透,移步换景,总能找到新的观赏卫城的角度。大量透明地板的应用也非常罕见,这给巨大体量的室内带来了更多的自然光,也给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观赏体验。我对卫城博物馆的有一句评价是“一个有主人翁意识的配角”,它设计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在烘托卫城遗址本身,去为配合展示历史与遗迹。但若没有一点要有所作为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一座建筑也很难拥有现在这样出彩的空间。


另外卫城博物馆对所有的学生,含大学学生免票,真是非常友好。


遗址上的博物馆

遗址上的博物馆








04 旧奥林匹克运动场



这样一座年轻的遗址说来并不是很有趣,简简单单的跑道与大理石看台,配合着并不是很考究的奥运历史展示,让它相比起其它的景点略微逊色。但作为古代奥运与现代奥运的历史交汇点,奥林匹克的圣地,它还是很值得去打卡的。而富有韵律的大理石看台也非常适合出片。另外这里的看台坡度明显更陡,台阶也异常的高(部分地方甚至接近30cm),这显然是在当代的体育场建筑中不会见到的。






05 2004雅典奥运体育场建筑群


主体育场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雅典与奥运的联系是持续的,而2004年的雅典奥运也给当时上小学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开幕式上缝衣针一样的火炬,还是刘翔的夺冠,都让我记忆犹新。


卡拉特拉瓦的作品还是一如既往的充满装饰性,富有力量。可动的屋顶,与桥梁类似的缆绳构建,以及纯粹表达构建美的走廊,极富表现力的同时也充满因为浪费与非功能性带来的争议。


但更让我关注的是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这一社会议题。经济危机与难民失控给雅典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以至于在我听过的新闻里,雅典奥运场几乎就是个被流浪汉占据的郊野荒地,充斥着脏乱差与不安全。不过现场的情况比想象中的要好得多,到处都是过来春游的市民,玩轮滑与遥控车的小朋友尤其的多。但运动场的维护远不及国内,我在现场几乎没有找到在用的商业以及卫生间,同时各个体育场馆也看不出有再利用的痕迹,感觉其建筑本身确实是被荒废了,而现场的人只是行走在这美丽的遗迹中。


主入口遮阳棚

主体育场


长廊,纯粹的装饰构造,但也是人气最旺的地方,




综合体育馆

未能查询到使用功能的装饰板,猜测是赛会期间用来展示海报的

06 Stavros Niarchos 基金会文化中心



伦佐皮亚诺近年来的大作之一,同时也是希腊近年来少有的大项目。这座建筑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与城市景观公园的结合,超大尺度大坡地公园把建筑的体量掩盖在其中,建筑的存在服务于公共户外空间的延续,这确实是处理城市与建筑关系的优秀范例。巨大的观景平台与屋顶也让游客的视线能够跨过公路的阻隔与港口的景观产生直接的联系。长条形的水景在这里也并不显得枯燥,反而与建筑体的秩序相得益彰,产生了很好的搭配效果。


回到建筑本身,伦佐皮亚诺简洁考究的细部与构成在这里也有完美的体现,外部简洁的立面幕墙与金属构建很耐看,内部轻盈的悬挑与外挂的楼梯也很值得细细品尝。特别是图书馆的书墙立面很有借鉴的意义,缆绳挂起的走道和楼梯有种很强的透明感,淋漓尽致的展示出后面书墙整体的韵律美感,同时又确保了书墙的实用性,人们能够自由的取阅各层的图书。对比国内很多为了营造高大的书墙而忽视了实用,最后采用假书来装饰的几个项目确实好了不少。




图书馆室内





夜景与熙熙攘攘的人群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共生,赋予了雅典丰富有趣的城市质感,伟大且传奇的历史遗迹与当代的优秀作品也在这座城市里进行着有趣的对话。雅典不是一个发达富饶的典型首都,小街小巷里其实颇有旅游小镇的感受。而这样的生活气息浸染下的厚重历史场景,正是我觉得它迷人的地方。


顶: 7踩: 2